![]() |
|
中國馬鈴薯網(wǎng)(m.lsy99.cn)訊 馬鈴薯病毒病英文名Potato virus disease 馬鈴薯病毒病在我國分布較廣,為害也較嚴重。感染病毒的馬鈴薯,通過塊莖積累,使塊莖品質(zhì)變劣,產(chǎn)量逐年降低,減產(chǎn)20%~50%,嚴重的達80%以上。
[為害癥狀]
(1) 普通花葉病:表現(xiàn)的癥狀有輕花葉、壞死性葉斑、矮化以及植株由下向上枯死,塊莖變小。
(2) 條斑花葉?。?/strong>發(fā)病株初期葉片呈斑駁花或有枯斑,后期發(fā)展成葉脈壞死,有時主莖上出現(xiàn)褐色條斑,葉片完全壞死,但不脫落;有些品種無壞死,但枯株矮小,莖葉變脆,花葉并聚叢生。
(3) 卷葉?。?/strong>病枝葉邊緣向上翻卷,葉片黃綠色,嚴重時呈筒狀,但不表現(xiàn)皺縮。葉質(zhì)厚而脆,呈皮革狀,有時葉背呈紫色,重病植株矮小,個別株早枯。
(4) 纖塊莖病:又稱紡錘形塊莖病,植株正常或矮化,少分枝,葉與莖夾角變小,頂葉直立,葉緣呈波狀或向上卷,葉片較小,色濃綠,僵硬變脆,背面有時變紫。塊莖變長,一頭尖,呈紡錘狀,表現(xiàn)光滑,但有時龜裂。芽眼較多而平淺,有時突起。
(5)叢枝?。?/strong>病株矮化,葉色淡綠,在主莖的葉腋叢生數(shù)十根側(cè)枝,側(cè)枝纖長細弱,圓柱形。病株不開花,而形成數(shù)量較多的小塊莖,塊莖休眠期短,易生芽。
[病原]:病原為馬鈴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(PVX)、馬鈴薯V 病毒(Potato virus V,簡稱PVV)、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 (PLRV)、類病毒及一種類菌原體。
(1) 馬鈴薯X病毒:引起普通花葉病。病毒顆粒體為彎稈狀,長480~580nm。病毒稀釋限點10 0000~10 00000倍,致死溫度68~75℃,體外存活期1年以上,靠汁液傳播。
(2) 馬鈴薯V 病毒:引起條斑花葉病。病毒粒體彎稈狀,致死溫度52~62℃,汁液和蚜蟲均可傳播。
(3) 馬鈴薯卷葉病毒:引起卷葉病。病毒粒體球形,直徑25nm。該病毒寄主范圍主要是茄科植物,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癥,病毒稀釋限點10 000倍,鈍化溫度70~80℃,體外存活期12~24小時,2℃低溫下存活4天,主要靠蚜蟲傳播。
(4) 類病毒:引起纖塊莖病。致死溫度60~65℃,可以通過傷口、汁液、接種以及蚜蟲、馬鈴薯甲蟲傳播。
(5)類菌原體:引起叢枝病。
[侵染]:感染病毒的馬鈴薯,病毒通過塊莖可代代相傳。傳播途徑一是汁液摩擦傳播,如種薯切塊,病、健株接觸摩擦,農(nóng)事勞動與植株的反復(fù)接觸。二是以蚜蟲傳播。
[發(fā)生規(guī)律]:高溫(25℃以上)可降低馬鈴薯對病毒的抵抗力,高溫還有利于傳毒昆蟲的繁殖、遷飛,加速病毒病的傳播擴展。
[防治]:
(1) 種子消毒:采用無毒種薯,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,原種田應(yīng)設(shè)在高緯度或海拔高地區(qū),并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,推廣莖尖組織脫毒。
(2) 農(nóng)業(yè)防治:在無霜期短的地區(qū),可將正常的春播推遲到夏播留種;在無霜期長的地區(qū),一年種兩茬馬鈴薯,以秋播馬鈴薯作種。因地制宜適時播種,高畦栽培,合理用肥,拔除病株,勤中耕培土。
(3) 藥劑防治:在留種地及時防治蚜蟲。
?。▉碓矗核蒉r(nóng))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